肚子里一颗肿瘤长了20年,惊心动魄15小时手术后,他重返球场

稿件来源:胃肠外科 发布日期:2024-09-23

下蹲,起跳,扣篮,一个三分球!

篮球健将小松,却忽然吃痛,在地上翻滚。

原来是左臀那颗陪着他“从小长到大”的肿瘤,又在发作了。

 

小松(化名)是一名读生物医学工程的大二男生。1米8的个子,高高瘦瘦的,平时很喜欢打篮球。

在1岁多时,小松爸妈发现他肚子长了个包。带到医院看,医生说叫“间叶源性肿瘤”,给小松做了手术。

之后,小松左边肚子总是不舒服,后腰反反复复痛。高二时最严重,又进了医院,做了第二次手术,切除了一个小小的肿瘤,检查结果显示是“肌内血管瘤”。

高考后,小松顺利上了大学,读了喜欢的专业,课余时间和同学经常去打篮球。这颗陪着他“从小长到大”的肿瘤并不明显,平时躺在床上只有稍微一点凸出,小松也没有在意。

有一天打篮球时,小松忽然痛到在地上翻滚。在校医院止痛后,小松爸妈赶紧把他接回老家,带到老家医院看病。

 

小松的老家——汕头,素有海滨邹鲁、美食之乡的美誉,也是一座有历史积淀的海滨城市。

寒暑假回家的小松特别开心,可以吃到他最喜欢的家乡美食,牛肉丸,粿条,卤狮头鹅。这次回家,他却有隐隐的郁闷和难过,痛到吃不下。

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侵犯了周围组织,手术只能做小部分的切除。手术后小松的腰腹部仍是有些鼓,而且由于神经受到侵犯,他的左腿麻木无力,走路一瘸一拐的。

当时诊断显示,小松的肿瘤只能是“隔岸观火烧”了,不能完全切除。

 

在小松住院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在汕头举办义诊活动。

义诊专家、胃肠外科主任吴晓滨教授从事食管胃肠疾病医教研工作20余年了。他带领胃肠外科开展了一系列高难度手术,通过精准治疗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赢得了患者广泛好评。

小松爸爸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带着小松的检查结果去了义诊现场。没想到,他得到了吴晓滨教授的“点头”回应——

这手术,可以做!

吴晓滨教授回想起来,当时小松特别着急:“这孩子刚做完手术,身体还虚弱着,我都建议他三个月后再来做手术。但是他很着急,马上从学校办理好所有手续过来。”

为了尽快帮助到小松,吴晓滨教授仔细研究小松既往的病历,开展院内多学科大讨论。心脏大血管外科杨艳旗主任更是邀请瑞典国际知名医学专家一同会诊。经过多轮研究,吴晓滨教授为小松制定了手术计划。

肿瘤三维尺寸:107mm x 162mm  x 299mm

肿瘤侵犯左侧髂肌、腰大肌及髂腰肌;左侧输尿管可疑受累,左肾轻度积水;肠系膜下动脉、左侧髂总、髂内、髂外动脉受压、推移。

手术过程中,确实如吴晓滨教授术前判断:肿瘤非常巨大,而且向下侵犯包绕左侧股神经及深面肌肉,有可能影响小松以后的行走功能,另外腹膜后的肿瘤“坚如磐石”,很多重要的腹腔血管及管道都被肿瘤挤压推移。

这台手术,从早上八点持续到晚上十一点多——在长达15小时的“战斗”后,小松体内的肿瘤,在完全保障神经及重要血管功能的前提下,被精准切除百分之九十。

做完手术,医生端出来一大盆血块——和小松一起“从小长到大”的肿瘤,终于可以离开了。

最后诊断,“罪魁祸首”还是它:肌内血管瘤!

 

在中大八院明亮、干净的病房里,小松配合医生们做好康复训练,术后恢复特别好,左腿也因保住神经功能后能有效活动。

平时休养时,小松会经常起床,自己慢慢地走去厕所,他想要尽快恢复身体,重返校园。

▲吴晓滨主任查房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小松顺利出院。

吴晓滨教授表示,虽然肌内血管瘤属于腹膜后的良性疾病,但从影像学上表现来看,肿瘤已经完全侵犯了大部分肌肉群,甚至重要的腹腔血管侵犯,同时严重影响到小松的生活。

通俗地说,就是肿瘤是良性的,但是有恶性肿瘤的行为。这么大的肿瘤,却包裹着大量的神经和肌肉,手术难度非常高。

“要是再不做手术,他的左腿就废了。”吴晓滨教授感慨道。

 

医者父母心,可怜天下父母心,从这两颗怜悯心出发,医护人员齐心协力,为患者排忧解难。

“吴主任是我们老乡,还好遇到了他,不然不知道怎么办……”小松妈妈看着小松心疼坏了,“之前四处奔波做手术,只能吃外卖,没有营养,味道还重。现在做完手术了,我们可以回汕头老家做康复,我就可以多给他做些好的,多补补!”

 

素材提供:胃肠外科 曾广言 邹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