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后为什么会出现血小板减低?会带来哪些问题?

发布日期:2024-09-19

随着近年来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从以往的束手无策,到现在的多种治疗方案可给予患者个体化的选择,白血病的治疗手段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目前,联合化疗仍然是急性白血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在急性白血病诱导和巩固治疗过程中,这些化疗方案中大多具有较强骨髓抑制毒性的蒽环类药物和阿糖胞苷,通过足量化疗清除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和微小残留病灶,减少复发几率,从而达到疾病缓解的目的。

 

 

但较强的骨髓抑制体现了化疗药物可怕的一面,在急性白血病化疗时,由于骨髓受到白血病细胞严重侵犯,直接破坏造血干/祖细胞和造血微环境,而化疗药物在清除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也会抑制正常的骨髓造血功能,患者常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引起贫血、感染和出血的临床症状。

 

 

 

那么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是指化疗药物对骨髓,尤其是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外周血血小板减少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是临床常见的化疗药物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

 

 

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通用毒性标准,按血小板减少程度,对CIT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和分级;

1级:血小板计数 (Plt)≥75×109/L且<100×109/L;

2级:血小板≥50×109/L且<75×109/L;

3级:血小板≥25×109/L且<50×109/L;

4 级:血小板<25×109/L;

5级:死亡。

 

 

在经受了白血病的疾病打击之后,再经历较强的骨髓抑制,血小板明显的减低,会出现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皮下血肿,穿刺或有创操作部位持续出血,更增加了脑出血、内脏器官出血等的风险,严重时危及生命。

 

 

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抑制通常较实体肿瘤更加严重,CIT往往达到3~4级,因此,此类血小板减少的处理有别于实体肿瘤,更加强调及时性及危机值的处理。

 

CIT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出血风险,同时可能降低化疗药物剂量或延迟化疗时间,因为骨髓抑制的太厉害,血小板始终无法升高,出血的高风险无法避免,甚至终止化疗,使化疗无法足量、足疗程地按计划进行,疾病难以有效控制,从而影响临床疗效和患者生存。

 

 

并且,由于要多次进行输血支持治疗,以及相关检查评估出血风险,无疑都增加了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