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仅报道64例!我院杨艳旗团队成功“拆弹”罕见血管瘤
公园里,一众志同道合的牌友正在紧张刺激地打着升级,围观群众也是看得津津有味。牌桌上,彭阿姨左手扑克牌突然掉了。
“哎哟”“我的头怎么这么晕。”随即,彭阿姨不受控地往左边倒去,大家赶紧叫车送到了附近的医院。
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脑卒中。可吓人的是,彭阿姨胸腔里还有一个更可怕的罕见的巨大动脉瘤,学名叫右锁骨下动脉瘤,瘤子的直径有纸杯口那么大。
这样大的动脉瘤如同一颗炸弹,可以随时破裂,引起大出血,在几分钟内就能夺走彭阿姨的生命。
更麻烦的是,彭阿姨身体内像炸弹一样的动脉瘤是从右侧胸腔顶部的一条动脉血管上长出来的,这条动脉学名叫锁骨下动脉,从胸腔行走到右上肢。从胸腔顶部经过的路径非常隐蔽,被锁骨和第一肋骨覆盖。
彭阿姨就诊的医院也没有见过这种稀奇的病例。随后,她慕名来到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继续诊治。
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是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了30多年的杨艳旗教授。上个世纪90年代,他从北京协和医院到瑞典Linköping大学留学,获欧洲专科医师执照及Linköping大学心胸外科高级顾问医师终生职位,成为北欧首位华裔心脏外科执业医师。2004年,通过中山大学高层次人才计划引进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23年引进至我院。
杨艳旗教授带领团队创造我国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最高龄纪录,被多个国家级媒体报道。杨艳旗教授团队来深圳后成功完成多次高难度心脏手术,成功救治心脏瓣膜病“卡瓣”、终末期心脏瓣膜病巨大心脏患者等。
他坦言,这个部位的动脉瘤非常罕见,根据国际权威学术杂志报道,从1926年到1995年的69年间,全球仅仅报道了64例。杨教授立即带领团队查阅文献,了解国际学术界对治疗该病的最新进展,组织全科室讨论。
这种巨大锁骨下动脉瘤非常罕见
而且部位隐蔽
病例数稀少
全球范围内还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法
个头小一点的右锁骨下动脉瘤可以通过微创介入的方式治疗,但彭阿姨的这个瘤子个头巨大,瘤子前后的血管弯弯曲曲,做微创介入的导管不易通过。如导管强行通过弯弯的血管,很容易捅破血管引起大出血,危及生命。
选择开放性手术,手术团队面临着许许多的疑问和挑战:心脏手术最常用的切口,是无法完整地看到这个隐藏在锁骨和肋骨后面的动脉瘤的。在一些国际报道的病例中,医生们常常采用两个手术刀口,还要换上一段人工血管才能够完成手术。然而两个手术大刀口,无疑会给病人带来较大的手术创伤和痛苦。
接上一段细小的人工血管,它在人体内的使用寿命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了制定更优方案,杨艳旗教授立即启动远程国际会诊。邀请远在瑞典的著名血管外科专家,Linköping大学的Claes Forssell教授线上讨论。
因彭阿姨的血管瘤所在的血管部位过于弯曲,如采用介入治疗,导管在血管里通过时随时可能捅破血管,血管瘤破裂风险极大。最终,讨论决定采用开放手术的方案。
为了避免开两个刀口,杨艳旗教授和Claes Forssell教授一致认为,可以尝试采用一种新的改良方法,做一个较小切口,既可以完全显露出动脉瘤,完整切掉,又可以将彭阿姨自身的血管再次缝接起来。
治疗方案上报医院后,院长沈慧勇教授、副院长李建林组织心脏大血管外科、心内科、重症医学科、胸外科、肝胆胰外科、麻醉科、手术室、医务科、护理部等多部门、多学科会诊,共同分析病例,反复斟酌手术方案、预案。
手术方案确定后,心脏大血管外科按预定计划为彭阿姨顺利实施了手术。
手术创口小
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少
术后彭阿姨很快清醒并回到了心脏大血管外科病房,各项指标都很平稳,检查也显示,之前被压扁的气管和食管都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管腔,被压移位的其他大血管都回到了正常位置上,彭阿姨自己也觉得舒适了许多,再也没有莫名其妙的头晕和手麻症状了。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下,彭阿姨目前已经进入康复阶段,预计近期出院,回归正常生活。
杨艳旗表示,锁骨下动脉瘤发病率很低,所以罕见。病因方面与其他类型动脉瘤的病因基本相似,主要包括先天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感染、创伤、结缔组织病等。锁骨下动脉瘤发病比较隐匿,不易早期被发现。定期全面专业体检,非常必要。
心脏大血管外科/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