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念医生战地笔记】(之一):风云突变,深圳急备战

发布日期:2021-07-05

从1月22日到发热门诊支援,到现在已经十多天了。战斗了十多天后,我们第一梯队到了休整期,在家休息,终于有时间停下来静静地回想一下这十几天的经历。

 

 

1月中旬

关于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接踵而来。呼吸科医生的职业敏感性告诉我,这场肺炎恐怕没那么简单,随着消息的层层递进,我的担忧也越来越浓。

 

 

1月20日

今天,钟南山院士肯定了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我意识到,深圳,作为外来流动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抗疫战役估计短期内即将打响。跟2003年SARS一样,呼吸科医生又将当仁不让,冲在最前面。

 

上前线,我不会退缩。但是,到那时,我将无法顾及家人,甚至,和他们的密切接触,可能会增加他们感染的风险,怎么办?是等到投身战斗时再与他们隔离,还是未雨绸缪,提前把他们送回老家?

 
 
1月21日

思虑再三,下班回家后,终于开口和家人商议。虽然彼此都有无限的不舍,虽然过年本应该团团圆圆,但考虑到支持我的工作,考虑到家人的安全,父母最终还是同意带着我3岁的儿子回老家。

 

打开APP,搜索高铁票,只能买到大年初一的票了。下单,购票,准备启程。

 
 
1月22日

按照排班,今天应该正常在呼吸内科上班。早上出门前,丈夫说会接我下班;母亲说,晚上做好饭等我们回来一起吃;父亲说,等我晚上回来,一起收拾一下行李。

 

中午,接到通知,我们呼吸内科要派人去发热门诊支援。

 

下午,我收到发热门诊排班表:今晚,我要在发热门诊上夜班。

 

下午5点不到,提前来到发热门诊报到,发现我居然是第一个来发热门诊支援的医生,不禁有些小自豪。

 

何方平主任带我熟悉了发热门诊情况和大致流程。想象中,以为自己会从头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全副武装的面对病人,但来到这里才发现,没有防护服,只有隔离衣;没有护目镜,只有面屏!

 

这让初来的我多少有点崩溃:“这耳朵、侧脸和脖子都还露在外面,怎么防护呀!”

 

何主任耐心地和我讲解各级防护的不同和各岗位防护的要求。如果说一点不害怕,那是假的,况且,那时的我,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一点实战经验,新兵上战场,怎么可能一点不慌?但是,经过何主任的耐心讲解,消除了疑虑,戴上口罩,穿上隔离衣——那是我的战袍,出诊——出战!

 

发热门诊的病人非常多,我接班以后,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还在排队的患者很多,一个人忙不过来,何方平主任便也留下来帮忙,一直忙碌到8点多才离开。我继续战斗,病人还是络绎不绝,凌晨两三点,终于有了一点空隙,喘口气,喝口水,继续迎接下半夜陆陆续续来看病的病人。

 

夜越来越深,病人越来越少,我也有了时间进行思考。毕竟新冠病毒是新生事物,匆忙应对必有不周,陆陆续续写下十几条工作方面的建议,希望发热门诊能更高效地运作。

 
 
1月23日

上午,交接完发热门诊工作,再完成还剩下的呼吸科住院病房的工作,已近中午。把凌晨写下的十几条建议交给领导,浑身上下洗干净后,回家。

 

到家开门,就听到儿子一声大喊:“妈妈!”然后飞奔过来扑入我怀中,禁不住狠狠亲他几口。

 

吃完饭,乖巧的儿子主动上床睡午觉,看着很快就熟睡的他,想着即将来临的离别,不禁有些惆怅,忍不住拿起手机,偷偷拍下他熟睡的模样。

 
 

 

▲熟睡的“暖宝宝”

 

1月25日

大年初一,本来今天是我上班,因为要送家人去火车站,就跟我们呼吸内科刘慧副主任医师换了班。

 

一大早,送父母和儿子到北站。3岁的儿子显然还没有意识到离别在即,我母亲牵着他的手进站的时候,走到一半,儿子回过头来,看见我站在入口处没动,便说:“妈妈快来,快跟上!”那一刻的我,忍不住泪奔……

 

晚上,和刘慧聊天。她突然说我们呼吸内科快要“解体”了,我吓了一大跳!原来,我们呼吸内科不光我跟刘慧支援发热门诊,我们的老主任——周一平主任临危受命,抽调去隔离留观病区了。

 

原来如此。我大松一口气,说:“人心不分就行!”

 

是的,我们呼吸内科一直都是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虽然疫情需要,人员调动到各处,但是,只要人心是齐的,就一定能胜利!

 

我们科室如此,我们中大八院同样如此。

 
 

----------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刘念 主治医师

http://admin.sysu8h.com.cn/sites/8h.prod.sysucloud1.sysu.edu.cn/files/inline-images/%E5%88%98%E5%BF%B5_0.jpg

医生简介         预约挂号

 

注:原文载于  2020-02-07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订阅号 微信公众号

【刘念医生战地笔记】(之一):风云突变,深圳急备战